什么叫自律:探讨生活中的自我约束与自在
在我们的人生当中,常常会听到“自律”这个词。可是,什么叫自律呢?很多人可能认为,自律就是对自己严格要求,不容许任何松懈。其实,自律的真正含义更为复杂,其实是关于人性、选择与生活方式的深刻领会和拿捏。
自律与自在的关系
提到自律,开头来说让人想到的便是自在。有些人会觉得,自律会剥夺我们的自在。实际上,真正的自在并不是随心所欲,而是能够在大路线上掌控自己的生活。没有自律,生活就像是无舵之船,再大的梦想也可能在瞬间化为泡影。可见,自律者才是拥有真正自在的人。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体会?每当我们放纵自己的欲望,最终得到的都是失去控制的痛苦而非欢愉。
做不喜欢但应该做的事务
人生中,有很多事务是我们不喜欢但必须去做的。比如,早起去健身、按时完成职业任务、进修新聪明等等。人本性中,惰性与潜力往往共存。想要激发自己的潜力,有时就需要强迫自己去做那些看似不愉快的事务。你是否体会过,强迫自己起早锻炼后,反而整天精力充沛?这就是自律的力量,它能将一个普通的你,打造成拥有非凡能力的个体。
我记得明代的大学士徐溥,他常常在反思自我。他在书桌上放两个瓶子,一个装黄豆,一个装黑豆。每当他做了一件善事,就投一颗黄豆;反之,若做了坏事,就丢一颗黑豆。通过这种方式,他逐渐克服了自己的过错。在这样的自我约束下,他最终成就了一番伟业。
不去做喜欢但不应该做的事务
自律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克制。人总会面临多种诱惑,比如沉迷于娱乐、沉溺于美食、或者阿谀奉承的社交活动。选择放弃这些短期的高兴,才能获得长期的快乐与满足。可我们常常对自己大度,认为“偶尔放纵一下没关系”。然而,正是这份放纵,让我们很难真正迈向成功。
王阳明曾说:“能克己,方能成己。”这句话告诉我们,只有学会自我克制,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。想象一下,如果你能在重要考试周选择放弃聚会,而埋头苦读几天,最终取得好成绩,那种成就感和自信又怎能不让你感到高兴呢?
怎样培养自律
怎样培养自律的心态和习性呢?开门见山说,要设立目标。无论是在进修、职业还是生活中,有了清晰的目标才会有前进的动力。接下来要讲,制定具体的规划。把目标细化到每天需要做的事务,使其可执行。有时候,你会发现简单的清单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管理时刻与任务。最终,给自己一些激励。完成任务后,可以适当奖励自己,让自律的经过不那么严苛,反而充满乐趣。
小编归纳一下
自律并不是墨守成规的,它一个经过,也一个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的体系。通过强迫自己做那些不愿意但必要的事务,抵抗那些看似诱惑却无益的冲动,我们最终能让生活变得更有意义。因此,下次当你面临选择时,不妨问问自己:什么叫自律?而你,又愿意成为一个自律的人吗?